三十而立,中国创业孵化再出发

 

2017年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三十周年。9月18日,中国创业孵化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在中国第一个孵化器的诞生地——武汉举行。会议回顾和总结30年来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成功经验,深度解读《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就新时期如何传承并弘扬火炬精神,推进“双创”健康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推动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张志宏:推动“双创”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升级发展

  30年来,中国创业孵化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器”之形到“业”之态的不平凡历程,近8000家创业孵化载体数量领跑世界,成为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当前,全球发展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在“双创”浪潮下,创业孵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机遇,“三十而立”的中国创业孵化事业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如何再接再厉,再续辉煌?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在中国创业孵化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上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正在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更好地发挥关键作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创业孵化+企业成长”的新机制,推动“双创”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升级发展。

  张志宏指出,要站在服务经济、担当使命的“高度”,充分认识“双创”对科技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坚持统筹兼顾、开放合作的“广度”,用更广的视野和格局推动创业孵化与其他工作融合融通;要胸怀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气度”,推动创业孵化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要保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适度”,通过市场机制培育和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业孵化领军企业。

  张志宏强调,要以“孵化机制+成长机制”为核心,加快补足创业孵化的功能短板和能力不足,推动创业孵化向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延伸转变。在畅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新区”孵化链条的基础上,要主动吸纳与融合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服务的内容,形成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科技企业成长进行“全面赋能”和“全程加速”,加快培育出具有创新引领力和经济支撑力的骨干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还是高新区,也包括科技部火炬中心,都要尝试打破各项工作之间的藩篱,促进创业服务、研发管理、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园区建设等各项工作融通协同,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才能培育出顶天立地的科技企业,推动“双创”迈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我们要充分认识大中小企业间互促共生、融通发展的重要意义,既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对小企业的资源外溢和辐射带动作用,更要重视小企业对大企业的创新支撑和能力支持。”张志宏认为,科技管理部门应该研究利用众包、众筹等新机制,积极开展创新挑战赛、建立众包平台、开放创新平台等,探索建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对接机制和服务平台,加快大企业与科技中小企业之间、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精准匹配与互补合作。应鼓励大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技术共享、供应链合作等方式,整合新企业、新技术、新资源,实现大企业的跨界创新和裂变发展,帮助小企业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加快融入实体经济产业链。

  在谈到推动公共服务升级、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行业自治水平时,张志宏表示,优化公共服务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根本要求。“希望各地科技管理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配合科技部加快建成和运行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大数据服务能力。”张志宏表示,要进一步支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对创业服务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研究制定创业服务的行业规范、服务标准、信用体系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创新创业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张志宏指出,各地应不断加大和优化对“双创”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加快整合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形成支持“双创”的资金专项。在积极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采取技术创新奖励、政府购买服务、贴息贷款、信用担保等方式,探索促进科技企业成长的多元化支持手段;适当谨防创业投资因过度注重“利益回报”和“投资效率”,忽略对科技型创业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为推动区域发展升级、形成创新创业因地制宜良好格局,张志宏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创业孵化和加速科技企业成长方面的核心载体作用,以高新区发展梯度为基础,鼓励中关村(000931,股吧)、深圳、武汉东湖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众创集聚区”,重点聚焦在技术转移转化、高端项目孵化及高水平创业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源头活水;二类园区要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吸引国家自创区等一类园区孵化的科技初创企业落地,加快企业生产运营和扩大发展,提高创新创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发展潜力,形成不同区域间创新创业有序竞争、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良好格局。

  推动国际合作升级,促进科技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张志宏强调,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家高新区,要把握“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机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美科技强国分类开展合作。有条件的高新区可以在海外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园,一方面积极输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经验和创新能力,帮助科技企业出海扩大市场;另一方面主动与全球创新发达地区的科技园区加强合作,帮助科技企业利用和配置海外创新资源。同时,地方要积极利用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合作基地等平台,加快完善地方的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和网络,促进国外优秀技术项目来华对接和落地。

  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十三五”聚焦九大重点任务

  今年6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在中国创业孵化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上,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陈晴就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她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孵化器事业在全社会形成雄厚基础和高度共识,进入全面深化发展阶段,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要推动我国孵化器围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实现从服务初创企业到培育新经济源头的提升、从集聚创业要素到促进资源开放共享的提升等六个提升,围绕总体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孵化器多元化发展、投资孵化融合发展等九大重点任务。

  在谈到支持孵化器多元化发展时,陈晴表示,要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加大专业孵化器布局力度,推进各类孵化器深化发展;拓宽孵化活动范围,促进各类新型孵化器建设发展。

  “在推进投资孵化融合发展方面,要强化孵化器投融资服务,加强资本驱动功能,围绕创业链部署资金链,建立由孵化器自有资金和外部资本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创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深化"投资+孵化"发展模式。”陈晴强调。

  陈晴表示,在带动创业服务精益发展方面,要深化落实“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加快管理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以创业者需求为导向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引导孵化器围绕创业企业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高附加值服务;在加速创业孵化生态发展方面,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孵化器开放发展水平,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协同,强化市场化资源整合链接能力,整合各类创业要素。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孵化集聚区建设,构建开放协同的创业孵化生态。

  对于如何增强区域合作、构建孵化器协调式发展,陈晴强调,要完善区域孵化器协作网络,引导跨区域孵化器合作,发挥中心城市和国家高新区的孵化器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创新创业资源、创业项目及团队、创业服务机构的双向交流互动机制,带动整个区域孵化器转型升级。

  如何推进孵化器国际化发展、促进孵化器可持续发展、引领创业文化繁荣发展、形成孵化行业健康发展,陈晴表示,要支持孵化器“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参与和举办国际性的孵化器行业活动,促进全球创新创业要素的资源流动和跨国配置;继续推动国有企事业孵化器转制,鼓励各类孵化器开展机制创新,推动孵化器探索政府采购、市场化服务及创业投资相结合的多维运营模式;以实施“创业中国”行动和举办“孵化器3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孵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各层次行业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快建立孵化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推动孵化器行业研究常态化。

  陈晴表示,目前孵化器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在“双创”战略中位势日益升高,在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汇聚更广泛的创新创业资源,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创新创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新时期孵化载体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孵化器有什么特点和优势?专业化的众创空间该如何发展?大企业做孵化器会遇到哪些机遇与挑战?在中国创业孵化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期间,举行了“创业孵化三十年:新起点,新趋势,新动能”主题座谈对话,六位来自国内著名孵化器的“大咖”就上述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CEO黄海燕表示,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国家地区层面。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跨国企业不仅仅在我国建立了生产基地、制造业基地,而且开始真正布局在全球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跨国公司的进入为我国创新市场培育了很好的人才,也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以及产业界从业人员更好认识到全球创新和全球合作。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国企业也开始“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孵化基地,进入到全球的竞争与合作中。二是企业层面,全球化不仅仅是中国企业提出来的,全球很多科技企业都很难在一个地方整合以及配置和利用创新要素,都需要走出去。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人才、研发、资本以及市场很难在一个地方同时被配置,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主动“走出去”。

  “微软在中国设立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构建微软的生态体系环境。微软在平台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行业上缺乏优秀的方案,希望寻找到行业领先的企业帮助微软在行业上实现渗透。”微软加速器·北京CTO王雷介绍说,在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方面,目前微软在全球布局有8个加速器,其中中国有2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微软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只要利用微软的技术,微软都会为他们提供工位和各种创业服务,这些企业在任何加速器里面毕业后,都可以在全球发展。目前有的毕业企业通过微软平台业务已经发展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航联创依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这一大型军工央企和国家创新型企业,为了落实国家一系列战略部署倾力打造"双创"平台,目的是服务军民融合和创业孵化。”中航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储国松表示,一是为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有效释放;二是促进航空工业内的产业生态资源更有效服务于创新创业。

  “蜜蜂科技主要是通过产品和运营服务体系的打造,为年轻创业者、为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创业者打造的特别空间,这是蜜蜂科技与其他联合办公空间不一样的地方。”珠海市蜜蜂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贾凡表示,作为“90后”创业者,能为“80、90后”创业者服务,感受到了非凡的价值。

  光谷创业咖啡总经理李儒雄认为,未来孵化器发展要做到“五化”,一是本地化,因为孵化器发展正在逐步打破地域化,面向全国来做,因此一定要跟本地产业、本地资源相结合;二是专业化,一定要深入到专业里面、与专业相结合才可以突出优势;三是产业化,如果孵化不能与产业结合,就不能解决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诉求;四是国际化,可以到海外建孵化器,也可以在国内建国际孵化器;五是平台化。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总经理韩道也认为,未来孵化器发展专业化、国际化很重要。专业化包括资本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服务专业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用性的服务,虽然是通用但很专业;二是非通用性。在孵化器发展中,一定要,也必须要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不相上下,但资源和眼界能否与国际接轨,这一点很重要。

  专家支招创业孵化未来发展

  中国创业孵化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如何培育新动能,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拓展创新创业的内涵和外延,推进“双创”工作向更高、更广、更深发展?在中国创业孵化三十周年座谈会暨双创峰会上,四位来自孵化器领域的专家,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分享了各自对“双创”趋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深化改革、创新型孵化器建设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王德禄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多轮创业潮,创业式创新是中国创新的主要经验,鼓励创业成为创新政策核心,体现了“双创”的高度;“双创”的广度,核心表现为大学科技园、专业化众创空间、创投孵化器、开放式办公空间、“双创社区”、跨境加速器、创业训练营等多类型众创空间蓬勃发展;“双创”的深度核心是要发展高端创业、培养创业者的洞见能力、推动企业爆发式成长和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

  “内创业就是企业提供资源,让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冲动的员工和外部创客,在企业内部进行创业,企业变成孵化平台,内部员工变成创客,双方通过股权和分红等方式成为合伙人,最后共享创业成果的一种制度。”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蔺雷认为,内创业改变了人们对孵化广度、深度、宽度、强度的认知。

  他说,内创业是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是产权关系的改变,从雇佣关系到合伙关系,它拓展了创业孵化的广度、宽度、深度和强度,推动了中国创业孵化进入下半场。内创业对企业来说是体制变革和转型的机会,对科技部门来说是新的方向,对孵化器是新的生命。

  创业黑马(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月10日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创业服务领域的上市公司。创业黑马创始人牛文文在演讲中首次透露公司上市历程。

  牛文文回忆,2008年从媒体行业离职出来创业,迷茫期的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创办《创业家》杂志时,他找到科技部火炬中心,得到了火炬中心的大力支持。“当时火炬中心说我们也是服务创业生态的一部分,还出台了红头文件给予支持,这才让公司找到了"自己是谁"。”用了9年时间,牛文文将一群服务创业者的小伙伴们,从北京中关村带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登上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舞台,并被封为资本市场“创业服务”第一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中国创业者还是分散的、弱小的,数量很多但是没有站在舞台中央。”牛文文说,“9年过去了,创业者已经成为明星、英雄,但创业路上的艰难、无助和孤独,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创业黑马的口号是"让创业者不再孤独",我们的目标是发现和培养下一代创业明星,帮助他们提高创业成功率。”

  在新常态引领下怎么形成新动能,让新动能支撑未来中国经济二三十年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研究院(智库)执行院长陈宪认为,新动能来自于新要素、新产业、新生态、新主体等,但要从要素视角、生态视角、空间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观察。

  陈宪分析说,从要素视角讲,无论是创新驱动还是要素驱动,都需要要素,要素对任何创新、任何地方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从生态角度讲,对于创新创业的创新生态和创业主体,创新生态更重要,只有有了好的创新生态,才能引来更多更好的创业主体;从空间视角讲,无论是此前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泛长三角,还是环渤海、珠港澳,都是在从空间上探索经济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