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创业孵化”成为产业园区发展一个新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作主题讲座

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经济下行的压力迫使产业结构亟需做出优化调整,与此同时,“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机遇又掀起新一轮投资高潮。在此背景下,国家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国家级新区和园区招商引资给予引导规范,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在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过程中的带动作用愈加明显。

城市新区如何避免空壳化?产业集群培育的关键是什么?在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怎样提高招商成效?5月11日,一场主题为“创新集聚引擎加快产城融合”专题讲座在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成功举行。知名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民生证券研究员特约研究员杨建国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结合翔实的实操案例与专业的政策解读、理论研究为现场听众答疑解惑,分享经验,预判走势。记者现场聆听并在专题讲座结束后对杨建国进行了专访。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区目前在全国呈现多面开花、异军突起之势,成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背景下,刺激经济增长、释放压力的‘强心剂’。”谈到目前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杨建国说,“受产业基础、历史因素、交通区位条件等影响,总体上看,东部的产业园区发展还保持着领先优势,发达省市区的产业园区入选全国百强的数量依旧占据绝对优势,但随着政策的扶持和中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的提高,内地的产业园区发展提速提质成果显著,组团、抱团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创新与合作成为弯道超的关键,产业园区呈现出链式和集群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产业园区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市场化、集群化程度稳步提高,从纵向上看,杨建国认为,我国的产业园区大致按照由单个企业到同类企业扎堆到产业链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变:由注重优惠政策到打造产业集群转变;由制造型产业园区向研发型产业园区转变;产业园区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培育”和“创业孵化”转变;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变。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产业升级刻不容缓,杨建国分析说,“创新集聚要素被写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国家对创新引领与技术升级的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看,也可以看做是自上而下对全国目前蓬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发挥平台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带动作用的肯定。由生产要素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变,产业园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未来产业园区将由过去的比规模比体量转变为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投资环境打造将由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创业氛围培育,着重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氛围、创业氛围、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目前全国领先的产业园区也正在向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综合性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孵化平台转变。”

杨建国认为,产业园区从野蛮招商阶段过渡到理性招商阶段,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逐步趋于理性,但探索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园区建设呈现一窝蜂状态,部分园区的产业规划不合理,主导产业发展战略不清晰,园区服务配套缺乏,部分产业园区运营效率低下,“空壳化”严重。杨建国说,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地方政府追求的仅仅是把项目装到园区里,企业的关联性和产业链的协同作业不突出,忽视了对产业链的培育,导致园区综合竞争力不强,未来产业园区将不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这也对政府的园区规划、科学引导和建立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狼多肉少”的残酷现实,也倒逼地方政府提高政策解读能力,用“互联网+”思维进化招商引资思路与方式,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因地制宜,依托地方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明确围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注重差异化发展,切忌为追新而追新,盲目跟风,乱上项目。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关于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定位争执已久,杨建国说,李克强总理之前明确指出,产业转移根本上还是要靠企业自主选择发展。由“主导”到“引导”,政府必须伸出“有形之手”,加快平台建设和制度创新,细化园区的考评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以服务好企业为工作重点,避免招商引资失信等伤害地方投资环境的情况发生。

最后,杨建国也对产业园区如何借势“互联网+”提出建议:“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三产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将加快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也将产生,条件适合的园区应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嫁接互联网产生,构筑新的平台体系和产业生态,发挥新兴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同时,产业园区应着力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园区的品牌价值和传播力度,完善优化产业园区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理念与方式,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高招商引资成效。